31 January 2009

学校历史

校史
====
先贤离乡背井、投奔怒海、辗转来到“鱼米之乡”落地生根。虽然历尽艰苦,但基于对中华文化的坚持及“在穷也不能不穷教育”的信念,几经波折,在1911年创办了本校前身中华学校。

刚开始,本校只有两百多位学生,暂借福建会馆为校舍;过后由于学生人数增加,使到原本就狭隘简陋的学习空间不敷应用,不得不从长计议。于是在1924年,由陈英担、谭桂芳、郑辅道和黎绍高等贤达发起成立建校委员会。经过四年的筹策努力,终于购下甘光霹雳一座洋房。从此,本校拥有了本身的校舍。

除了本校,当时本埠尚有假广东会馆开设的南华学校,及开办在福建会馆的中华女校。1935年,地方领袖商议后取得共识,将三校合并,易名为华侨学校,学校人数增加至六百余名,分别在甘光霹雳总消及福建会馆和广东会馆而处分校上课。

1939年形势需要,本校开办了初中一班,校名改为华侨中小学校,为推广本埠华文教育肩负起更大的使命,学生人数继续增加,有限的校舍空间捉襟见肘,扩建校舍势在必行,因此由陈荣树、张鸿日、谢关候、钟文贤、余海涛及骆清河诸位贤达负责推动奔走,成功于1941年购置总校左旁的一间楼房,进行修茸、扩大操场、增建课室。完成后,将两间分校的学生全部迁入上课。

1941年,日军陷入马来亚,本校被逼停办。校舍被日军占用,设备严重破坏。三年零八个月期间,本校多位师生含冤受害,令人悲愤!一直到1945年光复后,本校复办。沦陷时期失学的儿童纷纷入学。学生激增至一千六百余人,原本的课室再也无法容纳,只得筹建新校舍。董事部于1949年复组建委会,陈荣树、左延进、骆清河、钟文贤、林坚固、庄清德、张警醒等人领导,挨户劝捐及举办游艺会积极筹募。同时,每月向学生鸠收建校基金。分期筹集的结果,共筹得三十多万元。嗣后耗资二万八千元购入甘光巴鲁之新校址。 1950年7月30日,恭请吉打州苏丹殿下奠基。新校舍、礼堂及22间教室于1951年9月1日落成启用,连地皮与建筑费,共耗资二十三万余元,并恭请吉打摄政王举行开幕典礼。

1953年2月间,图书馆、科学室、教师宿舍、厨房、食堂等工程也告竣,耗资约四十万元。本校从此有了两间校舍以甘光巴鲁校舍为总校,甘光霹雳校舍为分校,学生将近两千人,当时是吉打州最大的华校。

往后本校继续发展,为容纳更多的学子,只得再分阶段扩建甘光霹雳校舍。全部重建工程在1959年完成。堂皇适用的校舍除了拥有一座礼堂及26间课室外,设备方面也获得改善。甘光霹雳分校容纳全部小学班级,而中学部则集中在甘光巴鲁上课。

1958年,董事部接受政府建议,中小学分办,学校改制。小学部鼎足三分,即分为华侨标准(H)小学、华侨标准(K)小学及华侨标准(S)小学,分别由戴克强先生、邓世芳先生及陈海梅先生掌校。(H)(K)二校同在甘光霹雳校舍,每年轮流上下午班上课。(S)校则与中学共用甘光巴鲁学校,上课时间固定在下午。其时三校均有学生近一千名。 1963年,政府谕令更改校名,董事部决定把“华侨”改为“吉华”,本校则改名为吉华(S)国民型华文小学。

吉华三小分家后,行政虽然独立,但依然隶属同一个董事会。S校在三小第一任董事会拿督伍铨英局绅的领导之下,配合第一任校长陈海梅的运筹帷幄,校务蒸蒸日上。陈校长离职后,1967至1990年间,先后由黄焯基÷林荣基÷谭汉文及黄来发校长掌校。这几位教育界前辈对本校的成长与发展作出了锯大的贡献。

先贤创业固然艰难,今人守业也真不易。所幸本校三机构素来关系良好;只要各方面互相配合,磋商,协调,群策群力,相信再大的困难也可克服。对于先贤们为教育牺牲的无私精神,我们感激万分。身为后辈的我们,应该效法先贤们的高贵情操,继续为国家和民族教育作出贡献,提供更理想的学习环境,让我们下一代成为国家的栋梁,这就是S校之光。

资料来源:SRJK KEAT HWA (S)

No comments: